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躺上手术台,一场看不见的“生命守护战”便悄然打响。麻醉药物的使用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此时,身体的各项生命指标失去了患者自身的感知与调控,全赖精密的麻醉监测系统实时护航。从心跳、呼吸到脑功能、内环境稳定,每一项生命指标的细微变化都关乎手术安全与患者预后。
1. 循环系统指标监测:心率与血压是反映循环系统状态的基础指标。通过心电监护仪持续追踪心率变化,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潜在风险;无创血压监测或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则可精准掌握血压波动,判断心脏泵血功能与外周血管阻力。同时,中心静脉压监测能评估心脏前负荷,为术中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提供重要依据,确保心脏在手术过程中稳定工作,维持全身器官的血液灌注。
2. 呼吸系统指标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与血氧饱和度是呼吸系统监测的重点。麻醉机实时记录呼吸频率和潮气量,保障每一次呼吸的气体交换量达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通过红外光谱技术,持续监测血液中的氧合状态,一旦出现氧供不足,即刻发出警报。此外,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能直观反映肺通气功能和循环状态,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气道是否通畅、二氧化碳排出是否正常,避免出现呼吸抑制或通气不足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 神经系统与体温监测:脑电图监测可反映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评估麻醉深度是否适宜,避免麻醉过深影响术后恢复,或麻醉过浅导致患者术中知晓。脑氧饱和度监测则关注脑组织的氧供情况,预防脑缺氧损伤。同时,术中体温监测不可或缺,麻醉状态下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易出现低体温,而低体温会影响凝血功能、延缓药物代谢。通过体表温度传感器或核心温度监测,及时采取加温措施,维持体温稳定,保障机体正常代谢。
1. 无创监测技术应用:无创监测凭借操作简便、对患者损伤小的优势,成为术中监测的基础手段。如袖带式血压计通过充气、放气测量血压,适用于大多数手术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只需将探头夹在手指或耳垂,就能实时获取血氧数据;红外耳温计或体表温度贴可快速测量体温,方便快捷。这些无创技术持续、动态地采集生命指标,为麻醉医师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早期变化。
2. 有创监测技术介入:对于复杂手术或危重患者,有创监测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通过动脉穿刺置管,能连续、精准地显示动脉血压波形与数值,尤其适用于血压波动大的手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可测量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治疗和营养支持;肺动脉导管监测能获取心输出量、肺毛细血管楔压等关键参数,为评估心脏功能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全面依据。尽管有创操作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严格规范下,其提供的精准数据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3. 智能化监测系统协同:现代手术室中,智能化监测系统将各类监测设备整合,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与整合。麻醉信息管理系统可实时记录患者的生命指标、麻醉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生成可视化图表,便于麻醉医师直观掌握病情变化趋势。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对异常数据进行智能预警,并提供可能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建议,帮助麻醉医师快速做出决策,提升监测效率与准确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增添科技保障。
三、医护协同管理:筑牢监测安全防线. 麻醉医师全程把控:麻醉医师作为术中生命指标监测的核心,需时刻关注各项监测数据,结合手术进程与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病情变化。根据血压波动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依据呼吸参数优化通气模式,凭借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如同患者生命的“守护者”,通过持续监测与精准调控,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2. 手术团队密切配合:手术团队的协同合作是保障监测效果的重要环节。外科医师在手术操作时,需留意可能影响生命指标的操作,如牵拉脏器导致血压骤开云电竞官网降、压迫血管影响循环等,及时与麻醉医师沟通;手术室护士协助摆放体位、管理输液,确保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发现异常情况迅速报告。多学科团队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整体,共同守护患者术中安全。
3. 术后延续监测管理: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监测的终止。在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继续监测患者生命指标,观察麻醉药物代谢和生命体征恢复情况。待患者各项指标平稳、达到转出标准后,方可送回病房。在病房中,护理人员仍需持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从麻醉状态顺利过渡到正常生理状态,为患者的术后康复奠定基础。
麻醉监测贯穿手术全程,从核心指标的精准捕捉,到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撑,再到医护团队的默契协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守护生命的智慧与责任。在精密仪器的辅助与医疗团队的专业守护下,患者的生命指标得以实时监控、异常状况及时处置。正是这些环环相扣的监测措施,让手术在安全的轨道上顺利进行,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撑起一片坚实的保护伞。(驻马店桐安肿瘤医院 麻醉科 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