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外科手术领域,脊髓脊柱手术因其高风险、高难度而被称为手术禁区中的禁区。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范涛教授,凭借30年临床经验和8000余例手术实践,在这一领域开创了多项技术突破,被誉为椎管肿瘤第一刀。
传统椎管肿瘤手术常面临两难抉择开云电竞官方网站:彻底切除肿瘤,还是保护脊柱功能?范涛用独创的“四维一体”技术体系给出了全新答案——两者可以兼得。
这一体系融合了四大核心技术:神经显微外科技术让医生在高倍显微镜下如拆弹专家般精细操作;脊柱内固定技术确保在肿瘤切除后立即重建脊柱“承重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如同为神经装上“实时警报器”;微创脊柱手术技术则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组织。
“切除肿瘤只是成功的一半,”范涛常提醒团队,“忽略脊柱稳定性的手术是不完整的。”他曾接诊一位17岁少年,初次手术后因未进行脊柱固定,导致肿瘤复发时脊柱严重畸形,身高发育停滞。另一位山东患者钱女士的经历更令人警醒——九年前手术后未进行颈椎固定,长期疼痛后肿瘤复发,不得不二次手术。
范涛的创新不止于此。针对困扰医学界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他首次提出脑脊液动力学分型及相应手术策略;面对椎管内外沟通的“哑铃型肿瘤”,他开创性采用半椎板开窗技术,在保证肿瘤全切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结构,使患者术后无需佩戴笨重的颈托腰围。
面对14岁少年脊柱扭曲近“S形”且合并两个椎管肿瘤、脊髓空洞的复杂病例,范涛带领团队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了从颈部延伸至腰部的超长切口手术。不仅全切了与神经紧密粘连的肿瘤,还通过22枚螺钉矫正变形的脊椎。
对长达45厘米的全脊髓内肿瘤患者,团队在切除巨瘤同时矫正严重脊柱侧弯,创造了国际罕见的医学案例。
更令人惊叹的是脊柱转移瘤治疗突破。传统观念中,癌症脊柱转移常被视为“终末期”信号。但范涛用技术改变了这一认知。一位甲状腺癌脊柱转移患者腰椎椎体几乎被肿瘤“吃光”,范涛通过单一腰背切口,同步完成肿瘤椎体整块切除与人工椎体植入,将两台高难手术合二为一。
“脊柱转移瘤并非死亡宣判,”范涛强调,“及时手术能缓解剧痛、重建功能,让患者重获生活尊严。”研究显示,接受规范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生存期延长近40个月。
范涛的贡献远不止手术室。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包括“微创脊髓脊柱手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颅底凹陷的临床分型及相应手术治疗方案研究”。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60篇学术论文(其中SCI 11篇),见证了他对学科的推动。他主译的《神经外科手术图谱-脊柱及周围神经分册》、《脊髓脊柱肿瘤手术图谱》等专著,已成为年轻神经外科医生的必备教材。
作为博士生导师,范涛格外重视人才培养。他主持举办22期全国脊髓脊柱应用解剖及手术技术研修班,培训学员超400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神经脊柱亚专业的技术骨干。在手术演示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保护神经功能是手术底线,每一刀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
26岁的小段曾经历两次失败手术,忍受13年病痛折磨。当范涛见到她时,肿瘤已从第12胸椎延伸至第3腰椎,长达10厘米,脊柱严重变形。面对绝望的患者,范涛郑重承诺:“这次我们一定解决好。”手术中,范涛不仅切除了肿瘤,还用6根螺钉固定了变形的脊柱。术后小段激动落泪:“感谢范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范涛深知,对于脊柱椎管肿瘤患者,心理重建与手术治疗同等重要。“腰杆里长了东西”的诊断常让患者陷入恐慌。他总会用温暖而坚定的语气解释:“现在医学进步了,我们有能力解决问题。”
他提醒公众关注脊柱健康的警示信号:持续性腰背痛,尤其是夜间加剧、休息不缓解,甚至止痛药无效;肢体麻木、无力、大小便困难等神经压迫症状,都应及时就医。
如今,范涛依然保持着每年500余台手术的工作节奏。办公室墙上挂满患者术后挺直腰背的照片,“每台手术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范涛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这位被誉为“椎管肿瘤第一刀”的医者,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在神经与骨骼的禁区,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的交融,能让最弯曲的生命重获挺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