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查到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记录的蜱虫种类达896种,隶属于硬蜱科(Ixodidae)、软蜱科(Argasidae)和纳蜱科(Nuttalliellidae)。中国已发现129种蜱虫,分属2科(硬蜱科、软蜱科)、8属、23种。北方以全沟硬蜱为主,南方以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优势种。并非所有蜱虫均携带莱姆病原体。全球范围内至少20余种蜱被证实可传播伯氏疏螺旋体,但主要媒介集中在硬蜱属的少数几种。上图是一只黑腿蜱(deer tick,也叫肩突硬蜱)。图源:公域
在夏季的林地、或草丛中,人们常常关注的是沿途的风景,却往往忽视了隐藏在植被中的一种小型的节肢动物——蜱虫。但,就是这种常常被忽视的节肢动物,正牵动着一场正在全球许多地方悄然蔓延的公共健康挑战。
莱姆病(Lyme borreliosis),这场由蜱虫传播的细菌感染,已成为欧洲最常见的蜱媒疾病。它的传播范围正随着气候的变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扩大,而一项近期发布的研究,首次对2015~2023年间29个欧洲国家的莱姆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勾勒出一幅令人警觉的流行病图景。
海潮天下小编注意到,2025年7月24日,一项由辉瑞研发部门亚历山大·戴维森等研究人员发表在《媒介传播与人畜共患疾病》(Vector-Borne and Zoonotic Diseases)期刊上的回顾性分析,囊括了从北欧的芬兰与爱沙尼亚、到东欧的斯洛文尼亚再到西欧与南欧等国家的监测数据。在整理了各国卫生部门发布的年度报告与数据之后,该研究团队以跨国视角重新审视了莱姆病在欧洲的发展轨迹。
这种细菌主要藏身于某些蜱虫体内,在人类被咬伤后可能被带入血液,引发一系列从皮肤症状到神经系统、心脏乃至关节的复杂反应。疾病初期最常见的表现是“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 EM)——一种呈靶心状、逐渐扩散的皮疹,也正是这一独特症状使得临床医生能够在无须实验室检测的情况下作出诊断。
因为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种典型皮疹,一旦错过早期诊断,莱姆病可能发展为更为严重的神经系统、或心脏病变,如莱姆神经系统病(Lyme neuroborreliosis,LNB)或莱姆性心肌炎。
而在这些阶段,症状多变且模糊、诊断困难,病情易被误判,结果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由于临床表现的差异性以及诊断方式的不统一,欧洲各国在病例报告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一些国家会报告所有由临床或实验室确诊的病例,而另一些国家则仅统计实验室确诊的播散性病例,更有国家只汇报LNB。这种不一致,让各国数据之间的可比性大打折扣,也导致欧洲整体莱姆病负担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约为131,966例,波动范围在98,252~172,805例之间)。在所有国家中,芬兰、爱沙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发病率最为惊人——这些国家报告的年发病率已多次突破每十万人100例的大关,显示出高度的流行性。但数据中的最大警示,并不在国家平均水平上,而是隐藏在更精细的区域数据中。
(CDC)的标准,将“高发区”定义为年发病率连续三年≥10例/10万人。在19个提供次国家级数据的国家中,有超过2.23亿人生活在这样的高风险区域,占整个欧洲总人口的约30%。这不仅表明疾病在某些地区已成地方性流行病,也突显了全国平均值掩盖下的区域性风险。有意思的是,尽管
间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国家的监测报告显示莱姆病病例数有所下降,但这种“缓解”似乎只是暂时的。2021年之后,随着人们恢复户外活动,病例数快速反弹,很多国家的年发病率在2022~2023年间相比前两年平均增长了36%。换句话说,疫情只是短暂“中断”了暴露路径,蜱虫和它体内携带的细菌,并未离开。这种趋势的背后,有着多重推动力。最直观的是气候变化。随着气温升高,蜱虫的活动期更长,栖息地范围也在不断北扩,原本寒冷难以生存的地区,如今已成为它们新的“根据地”。此外,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更多人热衷于露营、徒步、林间跑步,甚至在疫情期间寻求“远离人群”的自然活动,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与蜱虫接触的机会。
。随着城市边界不断向森林和田野推进,原本栖息于野外的动物逐渐靠近人类生活区,也把蜱虫带到了公园、小区绿地,甚至后花园里。该研究指出,在这样的流行态势面前,欧洲的疾病监测与防控体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虽然
(ECDC)自2018年起已开始收集LNB病例的标准化数据,但由于范围仅限欧盟及欧洲经济区(EEA),加之只统计LNB而非所有莱姆病病例,所以,这一数据仍远不能代表全貌。值得注意的是,在ECDC报告中,LNB每年的报告数量仅为600~1500例,而此前多项欧洲研究均显示,LNB仅占全部莱姆病病例的约3%。
“欧洲莱姆病统一行动”(European Concerted Action on Lyme Borrelios开云电竞科技有限公司is, EUCALB)所提出的标准,将极大提升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与可比性。不仅如此,构建一个涵盖次国家数据层级、实时更新的开放平台,也将有助于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区域、指导疫苗策略与防控资源投放。从防控角度看,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仍然是公众教育。防蜱措施其实并不复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喷雾、户外活动后检查身体……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被感染。而对于医生来讲,提升对非典型莱姆病症状的敏感性,避免误诊误治,也将成为打破“隐性传播链”的关键。
莱姆病的传播,不像某些传染病那样猛烈爆发,却已缓慢地在持续渗透进欧洲各地的生态与社会结构。该研究指出,在更长远的视野里,疫苗可能是终结这场悄然流行的“莱姆病潮”的希望所在。一些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果最终成功,将为高风险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