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昌邑渤海湾沿岸的盐碱地上,青阜农业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这家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301.01万元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总资产3.12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在10.3万亩土地上构建起“技术集成、模式创新、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其探索的“三脑联动智慧农业+种养加生态循环+社会化服务网络”模式,不仅实现年带动农民节支增收3600万元,更成为黄淮海地区盐碱地治理与农业现代化的标杆样本。
青阜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始于对传统农业痛点的精准破题。在昌邑北部的数字粮田,一套由“指挥大脑”“云端大脑”“田间大脑”构成的智能系统,正将遥感卫星、北斗导航、5G物联网开云电竞官方网站等技术深植黑土地。
数字孪生体构建农田神经中枢。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内,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作物长势等30余项数据,这套基于遥感和物联网技术的管理平台,如同为农田建立“数字孪生体”。搭载8波段光谱相机的无人机按预设航线巡田,通过红、绿、蓝、近红外等光谱数据精准测算叶面积指数与水分胁迫指数,结合气象预测模型生成地块级管理方案。2024年测产数据显示,在历史罕见干旱条件下,核心区小麦亩均产量达680公斤,较周边传统种植户增产260公斤,总产量增加2600吨。
北斗导航重塑农业作业精度。在麦田里,安装双频北斗接收机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正以厘米级精度行进,这套系统使播种均匀度提升30%,亩用种量减少1.5公斤;植保作业中农药喷洒覆盖率误差小于5%,较人工节约农药20%。更关键的是,耕深、施肥量等28项作业数据实时上传管理平台,形成完整生产档案,农机作业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40%以上。目前基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每亩减少用工3个,生产成本降低20%。
水肥一体化实现资源精准调度。智能灌溉控制室的“水肥决策模型”,会根据作物生长周期与土壤墒情自动计算灌溉量与施肥配比。以小麦为例,从播种到成熟的全生育期,系统按需水需肥规律生成方案,使水分利用率达75%,较传统灌溉提高50%,节肥30%,年节约种植成本800多万元。2.2万亩水肥一体化工程配套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执行的闭环管理。
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分散经营低效化困境,青阜农业构建起“土地托管+股份合作+合作社联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3公里服务圈”激活土地潜能。公司以“全托”“半托”两种形式,在柳疃、龙池、下营3个镇22个村庄开展土地托管服务,5.2万亩托管土地涉及4600余户农民。全托模式下,公司提供从耕整地到粮食销售的全程服务,半托则聚焦播种、植保等关键环节。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打工顾不上种地”的现实难题,还吸收200余名农村闲散劳力成为职业农民。在昌北沿海,公司筹资5100万元建成引淡水灌溉系统,新建36个蓄水湾塘,总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使3万多亩盐碱地实现“旱涝保收”。
土地股份合作重构利益联结。2017年,青阜农业发起成立昌邑市阜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全市首家整建制行政村入股的土地股份制企业。公司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青阜村集体以“四荒地”入股,村民以承包地入股,整合1709亩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保底收入+按股分红”模式下,村民每年每亩获400元保底收益,公司利润的60%用于股权分红。目前青阜村364户中有359户入股,入股率98.6%,每户年增收益超1000元。
合作社联合社织密服务网络。以青阜农业为核心,昌邑市宏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久丰机采棉合作社等6家专业合作社与11个“社村共建”村庄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会员1600多户,辐射30多个村庄5000余户群众。构建起覆盖耕、种、管、收、烘、储、销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年开展田间课堂和职业农民培训800人次以上。
在推进智慧农业的同时,青阜农业探索出“种植-养殖-加工”闭环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
现代化养殖基地构建循环内核。2021年公司投资1.28亿元建设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设计存栏6000头,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存栏3000头海福特肉牛。基地将小麦、玉米秸秆加工为青贮饲料,年消耗秸秆2万吨,养殖粪便经处理制成有机肥反哺农田,建成年产能1.5万吨的有机肥生产线万亩农田需求,减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这种“以种促养、以养肥田”的模式,使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8-1.2个百分点,盐碱地pH值平均降低0.5。
数字技术赋能循环全链条。在牛舍部署环境监测传感器与智能饲喂系统,实时监控温湿度与采食情况,AI算法优化使肉牛出栏周期缩短15-20天;基于数字农场平台的土壤肥力数据,北斗导航农机实现有机肥精准撒施,施肥效率提升40%,每亩节约成本80元;区块链技术记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流程数据,消费者可扫码追溯农产品生态循环轨迹。这种数字化管理使单位土地产值提升3倍,肉牛养殖板块年净利润达600万元。
低碳农业模式形成示范效应。通过种养循环,项目区每亩农田碳排放减少120-150公斤,年固碳量2400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获评“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发展棉饲轮作、苜蓿种植等模式,4000亩机采棉亩均产量253公斤,亩增收节支500元;1万亩苜蓿亩均生物量820公斤,相关品种已申请国家专利。这种模式为华北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改土-增产-增收”的可复制路径。
青阜农业的十年探索,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层面实现了全方位突破,展现了现代农业的重构力量。
经济维度的效率革命。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使1.5万亩粮食亩均产量达1090公斤,较传统种植亩均增收降本300元;水肥一体化与全程机械化使节水60%、降肥30%、减药20%。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9万元,利润451万元,而土地流转、托管服务带动10.3万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年带动农民节支增收近3600万元。盐碱地改良后,1万亩林草生态园区与0.6万亩机采棉示范园形成多元产业矩阵,使单位土地经济价值提升2-5倍。
社会维度的结构重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4600余户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分工,200余名农村闲散劳力转变为职业农民,“90后”“00后”新农人占比达35%。青阜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实现“村民变股东”,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20万元,带动村域基础设施升级,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村”。公司与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山东农业大学等共建8个科研平台,形成“教授12人+高级农艺师8人+技术员23人”的技术团队,年开展技术培训超开云电竞官方网站1000人次,构建起“科研-示范-推广”的本土化人才培育体系。
生态维度的可持续突破。通过智慧灌溉与精准施肥,项目区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下降,2024年较传统种植减少40%;1.25万亩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田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华北盐碱地生态治理典型案例”。肉牛养殖基地产生的有机肥替代化肥,使2万亩农田实现“藏粮于地”,项目区地下水盐度下降18%,植被覆盖率提高25%,形成“农业增产-土壤改良-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当夕阳掠过青阜农业的数字粮田,无人机仍在按航线巡航,智能灌溉系统为夜间作物“解渴”,养殖基地的自动化饲喂设备有序运转——这片土地上的革新,不仅是技术与模式的迭代,更是农业文明的深层变革。青阜农业以“三脑联动”破解效率难题,以“生态循环”重塑发展逻辑,以“社会化服务”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兼具科技厚度与民生温度的“昌邑方案”。在这片曾被认为“难出粮”的盐碱地上,现代农业的种子正生根发芽,生长出关于土地、科技与农民的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