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2025年7月10日《Science》(IF:45.8)刚刚发布的权威综述,系统回顾了“类淋巴系统”在中的研究进展;另一边,是国家卫健委2025年7月8日紧急叫停“LVA手术禁止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这两件看似独立的大事,背后其实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解,真的成熟到可以“开刀治疗”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有关大脑“排毒系统”、科学证据、治疗边界与监管伦理的讨论。
自开云电竞2012年被首次提出以来,类淋巴系统逐渐成为脑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它指的是一种沿脑血管周围间隙运行的液体清除通路,通过脑脊液(CSF)和脑间质液(ISF)的交换,完成对代谢废物的清除。
而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是:这个系统可能正是清除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的“主力军”——这两种物质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的核心。
目前在小鼠模型中,确实观察到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会促进Aβ和Tau堆积。但在人类中,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之一,更无法直接用它作为治疗靶点。
虽然看到AD患者AQP4极化下降、类淋巴路径改变,但这更可能是疾病结果而非起因;
结语中,作者郑重呼吁:在没有可靠评估工具和临床试验证据之前,不应将类淋巴系统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行治疗靶点。
但就在这个基础研究尚未明朗的时刻,一种号称“基于类淋巴机制”的手术正在悄然推广:LVA手术,一种将颈部深层淋巴结导流至静脉的显微外科手术,理论上“帮助废物排出大脑”。
过去一年里,这项手术在国内超百家医疗机构快速开展,收费高达10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进入医保试点。
2025年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全面叫停LVA手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使用。
将Science综述和卫健委叫停对比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其实是同一个立场的体现:类淋巴系统的确可能与AD有关,但它还不具备成为治疗手段的条件。
1、有人看到Science文章说“类淋巴功能障碍会加重病情”,就以为“清通这条通道就能治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场极为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任何试图“一步到位”的治疗方式都值得谨慎。
类淋巴系统,的确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甚至有潜力成为早筛或干预靶点。但它现在,仍处在“机制探索”和“技术验证”的阶段。
而LVA手术的过早临床化,恰恰提醒我们:不能让技术的速度,跑赢科学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