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数据要素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持续挖掘数据要素应用赋能优秀成果,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大河财立方联合推出“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获奖项目回访系列报道。通过采访往届代表项目,跟踪数据要素落地应用、成果转化及创新发展等情况,展示我省在数据要素领域的创新实践,也为今年参赛团队提供经验与借鉴。
【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李雯雯 实习生 焦贤哲】随着国家路网规模持续扩容,公路养护与管理正经历从“粗放管养”向“智能感知”的转型。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因受天气、地形等因素制约,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受灾路段和高危区域存在“监测盲区”,公路实时感知能力不足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河南交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河南交发院)运用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感知体系,并将其深度嵌入交通管理、养护、应急等场景,在此基础上延伸出的“空天地多维数据赋能公路基础设施全息感知与灾毁评估”项目在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河南分赛中获得了交通运输赛道二等奖。
“我们已经完成全省3.1万公里干线公路的数字化采集与三维建模,实现了130余类公路资产、1.5PB数据量的全要素动态更新。”项目负责人聂世刚介绍,通过路况检测车、无人机、卫星等多源设备协同作业,采集道路周围环境三维信息并建立资产管理数据库,河南交发院搭建了集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养护记录等信息于一体的公路资产三维管理与可视化平台,实现对交通资产的精准定位、多维度查询及统计分析。
同时,依托高分遥感影像及智能提取算法,河南交发院推出了全省首张覆盖16.7万平方公里、精度优于0.5米的卫星遥感图,“我们可以通过受灾路段前后图像数据的对比分析,判断灾害影响范围,进行灾害评估,为后续应急抢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聂世刚表示,该项目还可以结合气象、水文数据,建立公路极端天气风险评估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预警信息和出行安全提示服务。
河南交发院以数据要素为牵引,形成了“后厂中仓前店”的运营模式。其中,“后厂”承担数据采集、处理与统计等生产环节,依托智能设备与技术实现数据的融合治理,“中仓”负责数据存储、平台搭建与可视化展示,打造标准化、体系化的数据资源池,“前店”则聚焦数据价值挖掘分析,为管理决策与业务运营提供精准支持,推动数据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
在数据核查应用中,多源数据交叉验证使全省电子年报数据准确率显著提升。在交调站选址工作中,资产数字化系统自动提取技术让选址效率翻倍,成本降低逾60%。聂世刚说:“未来我们将加速推进数据产品化与资本化布局,运用机器学习、交通模型、预测回归等前沿分析方法,让数据深度嵌入每一个决策环节。”
为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河南交发院还同步建设了公路大数据生产处理基地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前者围绕数据自动化采集与治开云电竞科技有限公司理,统一数据标准,整合前端汇聚及动态采集的行业数据,为智能应用与科学决策筑牢数据根基,后者围绕国家战略与数字交通需求,联合高校、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5G、北斗、遥感等技术在公路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数据要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聂世刚透露,今年,河南交发院已经组建两支参赛团队,分别聚焦交通运输赛道的农村公路、高速公路相关赛题,目前两队均已完成报名资料提交。他表示,希望通过赛事平台与行业同仁深入交流,共同挖掘数据要素在更广泛场景的应用潜力,为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贡献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