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划重点”,当三地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首次为脑机接口诊疗 “定价”,人脑工程板块 2.76% 的涨幅背后,藏着一场从实验室到临床病房的产业跃迁。但寒武纪们的芯片狂欢余温未散,脑机接口的 “医疗商业化破冰”,正成为资本新的叙事焦点 —— 这一次,技术不再停留在论文里,而是真真切切走向患者 bedside。
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堪称脑机接口的 “产业化宣言”:
技术攻坚:瞄准脑电信号采集、神经反馈控制等 “卡脖子” 环节,推动芯片、算法、传感器等基础软硬件突破;
场景落地:优先聚焦医疗(神经康复、精神疾病诊疗)、康复辅具等 “刚需领域”,为商业化找 “突破口”;
生态构建:鼓励医教研协同(如三博脑科模式)、产学研联盟,试图复制 “AI 芯片” 的产业协同路径。
三地(如北京、上海试点)公布的医疗服务价格,首次将 “脑机接口辅助神经调控”“脑电信号分析” 等项目纳入收费目录 —— 这意味着:
企业的医疗级脑机设备,终于能通过 “诊疗服务” 实现商业闭环(此前多依赖科研经费、政府补贴)。
脑机接口的商业化,医疗是最短路径(临床需求明确、付费能力强),但企业的技术路线、进展阶段天差地别:
2023 年就明确脑机接口在 “神经诊疗、康复” 的应用前景,参与 “医教研一体化” 探索(比如脑机接口辅助癫痫定位);
医院直接接触患者,能快速验证技术有效性,反过来推动设备迭代 —— 这是纯科技企业难以复制的 “闭环”。
已有 “非植入式脑电采集设备”(用于麻醉深度监测),属于脑机接口的 “基础硬件”;
拓展方向更具想象力:脑电时频分析、术中脑电特征的脑老化评估,甚至睡眠监测 —— 把 “麻醉场景” 的技术,延伸到更广阔的神经健康领域。
乐普医疗旗下深圳潮睿医疗专攻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瞄准“安全、易推广”:
非侵入式无需开颅,风险低、患者接受度高,适合大规模临床普及(比如老年痴呆辅助诊断);
背靠乐普的医疗生态(心血管设备、医院网络),更易打通 “设备→诊疗→数据” 的闭环。
南京熊猫的脑机接口项目还停留在 “科研阶段”(与院校、脑研所合作),距离产业化至少 3-5 年:
汤姆猫的布局最 “跳脱”:脑功能数据分析、数字疗法、游戏 —— 试图把脑机接口推向消费级市场:
逻辑是 “脑机交互 + 娱乐 / 健康管理”(比如通过脑电信号控制游戏、监测注意力);
但消费级市场面临技术精度不足(非侵入式信号弱)、用户付费意愿低的难题,更像 “远期故事”。
侵入式(如马斯克 Neuralink):直接植入芯片,信号采集更精准,但手术风险高、伦理争议大,国内医疗审批极严(三博脑科也仅探索 “微创”);
非侵入式(如乐普、爱朋):通过头环、电极采集脑电,安全易推广,但信号噪声大、控制精度低(比如仅能实现简单指令,无法复杂交互)。
医疗端:即使有价格目录,脑机诊疗仍属 “高端医疗”,医保覆盖难(自费比例高)、患者支付能力有限(如脑机辅助康复单次收费或超千元);
消费端:汤姆猫们想做 “脑机交互游戏”,但技术体验差(不如手柄、语音)、隐私担忧(脑电数据敏感),市场教育成本极高。
脑机接口涉及人脑信号采集、神经反馈干预,数据安全(防止脑电数据泄露、滥用)、伦理争议(人机融合的边界)成为监管焦点 —— 这意味着,即使技术成熟,商业化也需跨越 “伦理审查” 的关卡。
脑机接口的产业化,将带动 “传感器→芯片→算法→设备→服务” 的全产业链升级:
传感器:高精度脑电电极、柔性电路(国内企业如汉威科技、通富微电在布局);
芯片:低功耗脑电信号处理芯片(可类比寒武纪的 AI 芯片,但更聚焦神经信号);
医疗设备:三博脑科(诊疗服务)、爱朋医疗(麻醉监测)、乐普医疗(非侵入式设备);
消费终端:汤姆猫(游戏 / 健康管理)、华为(智能穿戴 + 脑电监测,传闻布局)。
七部门文件与医疗定价改革,确实让脑机接口摸到了 “商业化的门把”,但从 “政策催化” 到 “业绩兑现”,至少需要 3-5 年的技术打磨、临床验证。
优先关注 “医疗硬逻辑”:三博脑科(场景入口)、爱朋医疗(产品落地)、乐普医疗(非侵入式推广),它们更接近 “业绩拐点”;
谨慎对待 “消费故事”:汤姆猫们的跨界布局,想象力足但风险高,需跟踪技术落地进度;
警惕短期炒作:板块资金分化(净流入为负),部分公司纯靠 “概念” 拉升,若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回调风险陡增。
人脑工程的终极想象,是 “人机共生” 的未来,但眼前的路,仍需一步步从 “临床破冰” 开始走实。毕竟,再炫开云电竞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也得先解决开云电竞科技有限公司 “患者的痛”,才能真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