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23日消息(记者 樊瑞)6月21日,第四届“北京—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实务智库”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知识产权与数字法治的应用发展”为主题,由北京中周法律应用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和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承办,学界、司法界及产业界专家共商数字时代法治新议题。
上午主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姜伟,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许身健教授分别致辞。智库首席专家、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原副庭长金克胜主持开幕式。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共分为三个单元,包括知识产权与数字法治实践、前沿研究与展望和知识产权与数字法治中国故事等部分。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生成物侵权治理的实践探索、AI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对商标法的影响、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法治探究等前沿的法律与实务问题展开研讨。
北京中周法律应用研究院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昊教授主持“智库成果发布”环节,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兰昊就智库报告《脑机接口新技术发展法治保障建议》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兰昊建议,可以在我国现有权利框架明确脑机接口新风险的规制方式,比如隐私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以及一般人格权保护。保护脑内容时要更加细致化,区分“抓取”的脑内容是指向个人特征的基本信息,还是体现个人思想、意志、情感的精神内容。
“关注到神经信息共享和利用的可能以及由此来带的整体福祉,我们建议在此基础上构建神经信息共享和利用的相应原则和规则,比如目的限定、最小程度原则。”兰昊还指出,除了私法层面,公法层面加强监管也是防范脑机接口风险的有力手段,特别要重视设备安全性、算法透明度等方面的监管。
本次论坛汇聚全国5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司法实务部门及企业的专家,通过主题演讲、案例研开云电竞官方网站讨、成果发布等形式,构建跨领域的对话平台。主办方表示,论坛相关成果将为完善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