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脑机接口(BCI),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芯片植入大脑”的科幻场景——比如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或是直接读取思维。
这种认知并非完全准确:脑机接口的核心是搭建脑与外部设备的“信息桥梁”,但实现方式分为两类:
侵入式:需手术植入电极(如下文中提到的中科院2025年6月完成的柔性神经电极植入),精度高但风险较大,主要用于医疗康复;
非侵入式:通过头环等设备采集脑电信号(EEG),安全便捷但精度较低,已应用于消费级场景(如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
并开云电竞非所有脑机接口都需要“开颅”!非侵入式设备在注意力训练、情绪监测等领域已实现商业化,而侵入式技术则聚焦于截瘫、癫痫等严肃医疗场景。
2025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发布后,A股脑机接口概念股集体拉升:
创新医疗(002173):参股的博灵医疗植入式系统进入III期临床,股价4天3板;
2027年目标:突破电极、芯片、编解码算法等关键技术,建立完整产业体系;
2030年愿景: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地方积极响应,北京计划2030年实现脑机接口在医疗、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上海则推动言语合成、神经疾病治疗等项目临床注册。
政策信号亮+估值预期升高:新政给出了明确时间表(2027、2030),让“研发投入、产业成熟前景”具象化;
市场提前布局:证券分析与投资数据显示,2025年脑机接口投资事件已达13起,总金额9.23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
资本热情爆棚:A股、港股脑机接口概念股整体拉涨,多只涨停。这就是“政策+市场”共振效应。
背后的驱动逻辑:研发投入预期→突破技术关键→行业规模扩张→商业化、市场准入可期。
侵入式首次临床:2025年6月,中科院团队成功植入柔性神经电极,全球最小、极柔性,长期在体采集,能实现毫秒级、单神经元级解码,帮助截瘫患者“脑控”光标、下象棋等,世界领先CAS。
非侵入式也没闲着:大量EEG 技术用于神经康复、注意力训练、情绪监测,国内外AI算法对精度提升贡献突出WIREDAigc。
实验室→临床→消费,初显雏形,医疗层面,癫痫、帕金森、抑郁、阿尔兹海默、截瘫、卒中等领域的BCI治疗方案在探索中Aigc。
医疗场景:癫痫闭环刺激系统、言语合成BCI产品获临开云电竞床审批,截瘫患者“脑控”康复设备进入医院;
消费场景:非侵入式头环用于注意力监测(佳禾智能产品已切入亚马逊海外市场),华为脑电波耳机实现“意念操控音乐播放”。
技术升级:侵入式设备体积缩小至3毫米(如中科院NEO系统),无线传输技术成熟;
场景拓展:工业AR眼镜通过脑电波控制生产线(如瑞欧威尔产品降低售后成本60%),教育场景实现“注意力驱动知识点缩放”。
比如类比的产品有NeuroPace(一种用于癫痫闭环刺激系统)、人工耳蜗等;
强脑科技(BrainCo):浙江公司,其“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等义肢产品已量产,可直觉控制
各地重点项目如上海的“言语合成”“意念控制”“神经疾病治疗”BCI植入产品,目标迈入临床注册
医疗健康:神经疾病精准治疗、康复训练、感官替代(如盲人“意念看”),提升生活品质;
人机交互/增强智能:意念操控手机、键盘、游戏界面,让“打字”变得更酷、更快捷;
军事应用:增强士兵反应、意念控制无人机或智能装备(国内虽未公开,但技术方向存在潜力);
日常智能生活:智能家居用思维唤醒、沉浸式VR/AR体验增强,交互更加自然。
代表性公司一览: 医疗方向: NeuroPace(癫痫植入设备),人工耳蜗厂家; 消费电子/非侵入: 强脑科技(BrainCo):仿生手/腿等产品; BrainCo(源头)、EEG头环产品; 侵入式领先: Neuralink(马斯克)、Synchron(美国)、NeuCyber/Beinao(中国); 国家研究机构/平台: 中科院脑科学中心、天津海河实验室; 产业化布局企业: 三博脑科、创新医疗、诚益通……这些A股概念企业已开展实验平台建设与产品布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